“中国特需”明显消退,韩企必须自食其力

自2000年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韩国企业一直享受着“中国特需”所带来的红利。但是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逐渐放缓,“中国特需”也慢慢消退,韩国企业今后只有寻求自食其力的发展方案,才能继续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得以生存。

25日,韩国LG经济研究院发表了题为《今后10年怎样才能保持中国特需》的报告。报告指出,韩国出口经济的增长与中国市场的急速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1980年,韩国对中国的出口额仅为1500万美元,去年,这一数值大幅爬升到了1342亿美元。截至今年10月份,韩对中的出口额已达到了1222.9亿美元,年均涨幅高达34%。同一时期内,韩国总出口额也呈现出了年均12%的增速。

但是,在出口额剧增的光环下,却隐藏着附加价值停滞的阴影。据悉,在中国进口韩国商品的过程中,韩国方面可获得的附加价值一直止步不前。

报告针对韩国经济的整体附加价值中,中国的内需、投资、出口需求等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2000年中国每产生一个需求,韩国可从中获得0.0104的附加价值;其后在2004年达到了最大值0.0138后,便走上了下坡路;到了2009年,这一数值又重新跌落到了0.01。也就是说,中国每产生1000美元的需求,韩国所获得的利益在2000年时为10.4美元,2004年13.8美元,2009年仅为10美元。

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得益于中国需求的增大,韩国市场上所产生的附加价值正在逐渐升高,韩国对中国的期待比重也不断增大。假定韩国国民生产总值(GDP)为100,那么对中出口所占的比率在2000年为2.51%,2009年6.54%,10年间出现了2.5倍的增长。

从韩国经济增长率的角度来分析,2001年,韩对中的出口额对韩国经济增长所产生的影响率仅为6%,但到了2008年,影响率大幅增至75%;2009年更是达到了298%。换句话说,2008~2009两年间,韩国经济增长的90%都是受益于中国。

中国经济经过30年的努力,一度实现了年增速超过8%的高增长。但现在中国经济也进入了“平稳增长期”。去年,中国劳动人口所占的比重自改革开放以来首次出现了减少,投资热度也大为降低。

如果中国经济的消费比重出现增加,而投资出口比重呈现缩减的局面,那么依靠出口中间材料为主的韩国,势必将受到“中国特需”萎缩的影响。

另外,目前中国市场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对韩国电子产品的需求不断下滑,而对服务产业的需求则呈持续增长的趋势。但是据报告分析,韩国除了大众文化商品方面的出口以外,很难涉足中国的服务产业。

为了能够将“中国特需”维持下去,报告建议,即便不进驻中国市场,韩国企业也需培养与中国企业相匹敌的竞争实力。在核心技术及中间材料领域,确保无可挑剔的竞争力。

LG经济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朴来井(音)指出,“在中国对韩国经济产生的影响中,因为进口中国商品而缩减的附加价值也不可小视。维持中国特需,与中国形成高效的行业分配结构固然重要,但也应对中企侵食韩国市场附加价值做好充分的‘防御’工作”。
기사 이미지 확대 보기
닫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