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交三十年名人访谈系列⑬】 电影《活着》与"饮水思源"

【编者按】

“三十而立”,自1992年8月24日韩中两国正式建立起外交关系后,已经携手走过三十个春秋。在迎来三十岁生日之际,本报特别邀请韩国各界知名人士,撰文回顾韩中两国交流历史,展望未来发展前景。

过去的三十年间,我们怀揣对彼此的期望和好奇,小心翼翼地打开了交流之窗,我们共同分享喜怒哀乐,携手走过春夏秋冬,再次全新出发。

在韩国的北方外交和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推动下,两国结束对峙,走向合作。受访者们在撰文中以第一视角道出韩中建交过程中不为人知的故事,回忆合作交流中的点点滴滴,并对下一个三十年寄予无限希冀。希望可以对读者更加客观、正确地理解韩中关系有所裨益。


我在国民学校入学,然后从小学毕业(韩国从1996年3月1日起将国民学校更名为小学)。当时在国民学校上学时,共产党被描写成披着羊皮的狼。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我成为了一名大学生,在校园里漫步,尽情享受着自由。曾经梦想成为电影导演的我被写着汉字“活着”的红色电影海报所吸引,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小时候接受的反共教育。 某天,我为了避暑来到电影放映室,却不知那天之后我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看了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我好想突然意识到有什么地方不对劲儿。主人公徐富贵的坎坷经历所蕴含的喜怒哀乐,我好像都能产生共鸣,这明显和我小时候认识的共产党不同。20多年的认知在我看完《活着》后轰然倒塌,在电影中我看不到意识形态和政治,只有人和人之间的情感。

从电影《活着》开始,《楚汉志》、《红楼梦》、中国交换学生、韩中青年国际交流、韩中友谊林事业、公共外交学硕士、羊肉串和啤酒到我的第一个公司—锦湖韩亚集团,我的青年时期享受了韩中友谊的果实。

回想我的青年时期,印象最深的文章是《饮水思源》,这是因为我知道前人为我们付出的一切要好好的珍惜。托他们的福,我度过了幸福的青年时期,结识了各种各样的人,拓宽了眼界。多亏韩中建交的两国领导人和参与各项交流活动的众多机构负责人、活动家和参加者的努力,才有了现在的我。

吃水不忘挖井人,在前人辛苦地“挖井”下,我的青年时代充满了幸福回忆,现在的我已经40多岁了,为了下一代也不能让韩中友谊这口井干掉。

“等你长大成人,你会坐飞机或火车。到了那个时候,世界生活会比现在好很多。”这是在电影《活着》最后的场面中富贵与孙子的对话。就像富贵的话一样,相信我们可以生活在更好的世界,可以创造出比那时更好的韩中关系。


 

【图片来源 韩中建交30周年纪念活动筹备委员会】


기사 이미지 확대 보기
닫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