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刘振民:中日韩携手共创绿色未来

7日,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刘振民在“第三届中日韩碳中和论坛”发表主旨演讲。【图片来源 中新社】


【编者按】7日,受中日韩合作秘书处、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和联合国秘书长办公厅气候行动小组邀请,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刘振民来韩参加“第三届中日韩碳中和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论坛进行期间,刘振民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在采访过程中,他分享了中日韩在应对气候变化所面临的挑战,并就三国如何加强在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碳中和方面的合作,以及中国多年来在实现碳中和做出的努力及成果等主题进行了深入阐述。


▲机遇与挑战并存

刘振民表示,“中日韩碳中和论坛”今年已经举办至第三届,首次线下举行是积极的信号,表明全球应对新冠疫情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使得人们能够再次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与合作,同时也展现了中日韩三国加强合作的决心。面对全球经济的挑战,特别是能源转型的问题,虽然各国面临不同挑战和国情,但共同目标是保持经济增长、能源可及、能源安全和实现碳中和。

他也提到,实现碳中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难度巨大。不仅需要三国中央政府的坚定政治决心和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地方各级政府的支援和配合,还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和公众的广泛支持。

在谈到中日韩三国绿色低碳合作时,刘振民明确指出技术合作、可再生能源开发、化石能源清洁利用以及绿色低碳发展经验交流是合作重点。三国此前均按照《巴黎气候变化协定》和“格拉斯哥气候协议”的要求做出了碳中和承诺,为三国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国合作对实现各自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合作,可以有效降低技术研发成本、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同时,三国也可以为其他亚洲国家提供经验和示范引领,推动区域绿色低碳发展。此外,绿色低碳领域的合作还可以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亚洲地区经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政府层面的合作,普通民众的参与也至关重要。加强三国民间交流与接触,鼓励民众分享各自绿色生活经验,相互支持与激励,将对绿色低碳发展产生积极影响。通过举办各种活动、会议和论坛,让可持续发展和绿色低碳理念深入人心,让每个民众都接受并支持,才能汇聚磅礴之力,共创美好未来。

▲中国在实现碳中和方面做出的努力
 
谈及中国政府多年来在实现碳中和方面做出的努力,刘振民表示,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其实还没有实现碳达峰,但却勇于做出上述承诺,表明中国重视低碳发展多年,可再生能源技术取得重大进展,能源结构转型取得显著成效。十几年前,中国煤炭需求量几乎相当于全球煤炭产量的一半,同时,中国大约80%的电力供应都依赖于国内煤炭。这意味着,中国能源结构高度依赖煤炭,这对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

近年来,中国大力推进能源转型。2023年,中国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55.3%,虽然仍处于较高水平,但降至50%左右也是非常不容易的成果。同时,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迅猛,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容量位居世界第一。

韩国和日本的能源结构与中国类似,煤油气在能源中的比例也高达80%以上。因此,中日韩三国在能源转型方面面临着相似的挑战,也拥有广阔的合作空间,可以通过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挑战,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韩国能源转型的未来

最后,谈及韩国能源转型的未来时,刘振民强调,可持续性是能源转型政策的关键。韩国提出在本世纪中叶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并非领导人拍脑袋决定,而是经过经济界认证评估后做出的。

实现碳中和目标是艰巨的任务,尤其对中国这样拥有14亿人口的大型经济体而言。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碳中和目标设定为2060年前;韩国作为发达国家,目标设定为2050年。对比之下,可以看出碳中和难度巨大。

中国拥有广阔的土地,可大力发展风能和光伏等可再生能源。而韩国地少人多,山地多,难以完全复制中国的模式。因此,韩国需要探索适合自身国情和发展特点的能源转型路径和模式。当前,韩国氢能发展较为迅速,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氢能可以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在未来能源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日韩三国都是制造业大国,在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同时,也需保持制造业大国地位。因此,关键在于如何实现制造业的低碳化和绿色转型升级。韩国企业界高度重视绿色低碳转型,并积极研发相关技术。因此,韩国实现碳中和目标是可行的。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刘振民【摄影 记者 崔锦宁】


기사 이미지 확대 보기
닫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