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律:从空间出发 探索电影教育与创作新境界

【编者按】张律是一位备受国际电影界关注的中国导演、编剧、制作人和小说家。他的电影风格独特,注重情感的真实表达,通常以缓慢而富有诗意的节奏讲述故事。张律的创作起点往往源于特定的空间,在此基础上发展人物与故事。他的作品多聚焦中年知识分子,融入丰富的东亚文学元素,展现出鲜明的"文人性"特征。

CHANEL×BIFF亚洲电影学院(Asian Film Academy,以下简称“亚洲电影学院”)宣布张律担任新任院长,旨在发掘亚洲新晋电影人并构筑电影产业网络。近日,在第29届釜山国际电影节上,张律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分享了他对电影教育和创作的独特见解。

 
在第29届釜山国际电影节上,张律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摄影 记者 傅璐瑶】
 
张律表示,担任院长是一种荣幸。他提到釜山电影节长期以来给予了电影人极大的支持和帮助,如今是通过教育回馈电影行业的时机。尽管他自己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电影教育,但在教学过程中,他深刻意识到专业训练的重要性。他指出:“没有接受专业训练,在电影制作现场的准备工作往往会遇到困难。如果能接受系统的教育和训练,电影制作将变得更加顺畅。”

他认为,亚洲电影学院为年轻电影人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并强调电影制作是集体创作的过程,团队合作和情感共鸣至关重要。他表示:“看到年轻人对电影依然充满热情,我感到非常欣慰和感动。我相信,通过亚洲电影学院的培养,年轻电影人将会为亚洲电影带来新的活力。”

在谈到自己的电影制作经验时,张律分享了他在韩国和中国两国的经历。他认为,电影制作和演员合作的核心在于沟通和情感传达,而非国别差异。尽管韩中两国的电影制作环境面临着制作成本上升等挑战,尤其是小制作电影尤为艰难。然而,他乐观地表示,电影仍在不断拍摄,这本身就是一种转机。

在谈到电影拍摄现场时,张律观察到两国的主力军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并赞扬他们正在努力克服困难,推动行业发展。他强调,与演员合作时,良好的沟通至关重要,这种沟通无论在哪个国家都是建立合作的基础。

对于情感传达在电影制作中的重要性,张律解释道,导演需要通过视觉、听觉以及与演员身体的节奏结合来表达情感。尽管这个过程复杂,但当一切顺利时,这种情感的传达能带来极大的满足感。他呼吁业内人士不断学习如何处理这些复杂的情感,以提升电影制作的质量。
 
在第29届釜山国际电影节上,张律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摄影 记者 傅璐瑶】

面对全球电影产业的挑战,张律认为,电影行业的未来在于教育和保持多样性。他表示:“我们应该加大对电影教育的投入,培养更多优秀的电影人才。同时,我们需要保持电影创作的多样性,鼓励不同类型和风格的作品。”他相信,当代电影应该反映出跨文化交流和现代生活的复杂性,讲述更丰富多样的故事。

张律还指出,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电影创作应关注这种新环境下产生的丰富情感。他说:“我今天在釜山,明天就可能在上海,这种跨地域的生活方式会激发出新的情感体验。跟随这些新的情感,我们可以创作出更具创新性和吸引力的作品。”

张律的电影常常以边缘人的故事为主题,这是他对全球化时代跨文化生活的深刻思考。他认为,现代社会中的边缘人经历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殊体验,而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这种情感为电影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新的视角。

张律还强调,自己的创作深受生活环境的影响。近年来,他频繁往返于中国、韩国和日本等地进行拍摄工作。疫情后,他回到中国,并在北京和日本启动了新的项目。大约一年半前,他搬到四川省,目前正在那里进行新作品的后期制作和拍摄。张律在演员选择上尤其注重地域性,他倾向于在不同地方拍摄时优先选择当地演员,以便更真实地展现当地文化。

此外,张律对“遗忘故乡方言,只会说标准普通话的人回到故乡”这一主题非常感兴趣。他认为,演员的出身地深刻影响了角色的塑造,这种对地域性的关注使他的电影能更真实地呈现不同地方的文化特色和情感表达。
 
电影《柳川》剧照。【图片来源 首尔独立电影节】
 
张律常选择庆州、群山、柳川等小众独特的城市进行拍摄,他表示,自己更倾向于从空间出发,感受拍摄地的氛围来发展故事和角色。尽管他常选择相对安静的地方,但最近也在大都市如北京和成都拍摄新作。他强调,每个地方的文化和情感都独一无二,而这种独特性正是他电影创作的源泉。

在此次釜山国际电影节上的分享,张律不仅展现了自己作为电影人的深厚经验和独特视角,也让人看到他对电影教育与跨文化交流的深切关注。作为亚洲电影学院的院长,他期待通过教育和合作,为亚洲电影注入新的活力。
 
导演张律【图片来源 釜山国际电影节】

기사 이미지 확대 보기
닫기